关注北理珠京涛海纳微博

北理珠京涛海纳微信

【第1228期】京涛海纳迎十年庆典 百名校友返校同庆

12月7日,我校“明星社团”京涛海纳工作室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当天,校党委宣传部、团委、校友会共同主办“十载耕耘 服务北理”京涛海纳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百余名社团历届成员应邀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参与盛会,并为母校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罗勇,党委委员、招生处处长丁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杨小勇,航空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刘思广,马克思学院院长助理张龙,校友办公室主任何孟良等出席活动,感谢校友们对母校的关心,并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致敬:历届成员当“主角”

活动当天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回顾京涛海纳十年发展历程、向校园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个人致敬的纪念活动。

文体综合馆主会场外举办的“京涛海纳十周年成果展”上,记载了工作室的发展历程。2009年,在学校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京涛海纳工作室成立。十年来,京涛海纳将一个创新型学生团队的理念变成了现实,目前已打造出涵盖北理珠电视台、新媒网、微校园、微信号、微博号、抖音号、直播号的全媒体矩阵,线上线下覆盖受众人数超过50万,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200余次报道,获得全国高校百强校园媒体、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等国家、省市级奖励百余项,已成为广东高校媒体中传播覆盖面最广、专业性最强、创意最前沿的学生团队之一。

京涛海纳为陶冶我校学生思想、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校党委副书记罗勇在活动中表示,“从京涛海纳身上,我看到的是北理珠学子为理想而奋斗的火热情怀,是对‘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生动演绎。”他同时希望全校社团学习京涛的发展经验,共同进步,开创更多先进校园文化品牌,陶冶学生的思想,为青年人提供更大、更高、更广的舞台。

为表彰前十届成员在过去十年中为北理珠文化传媒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京涛海纳工作室特设立京涛海纳十周年奖章,评选出媒体类、影视类、运营类18个奖项,分别授予龙新远、施润鑫等18名优秀校友。

除了颁授奖章,主办方还在主会场门口铺设了象征京涛十年发展的红毯。作为本次纪念活动的“主角”,百余名历届“京涛人”应邀踏上红毯,一一登场亮相。余潮栋表示,从默默无闻的学生团队到省内闻名的“明星”学生社团,历届成员是当之无愧的“功臣”,“在京涛的十年庆典的日子里,希望以走红毯的方式向一路走来辛勤浇灌它的人们致以最高的敬礼。”

回望:京涛时光最难舍

本次活动得到了历届京涛海纳成员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祖国各地甚至海外千里迢迢赶回母校,共赴“十年之约”。在“同心寄语活动”中,校友们纷纷在签名上留下寄语,重温校园记忆,畅叙师生情谊,分享人生体会,建言母校发展。大家表示,时隔多年回到母校分外激动,作为京涛海纳的一员,每个人都为能够见证十周年庆典而感到荣幸和自豪,祝愿母校明天发展更繁荣。

活动期间,校友们还在明德楼湖畔共同种下一棵美丽异木棉,9位京涛海纳创始成员作为代表位校友树培土。校友们表示,这不仅寓意是生命的开始,更寄托了校友们对母校感情的延续。

反哺:与母校同心前行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京涛海纳不仅创作了许多文艺精品,也不断在融媒体深度发展方面孜孜以求。活动中,多位从京涛海纳走出的媒体人作为代表应邀出席“校园文化传媒发展论坛”,围绕校园融媒体建设,展望校园媒体发展前沿、展望校媒未来走向与趋势。

2010届校友、羊城晚报记者吴国颂认为,“孤岛式”的媒体运作模式已被打破,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融媒体发展方兴未艾,这些新变化新形势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来自新浪微博的洪铭琪就当下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表示新媒体需要不断创作融合产品、创新传播方式,不为流量丢失导向、不为爆款降低格调,专注内容质量这一王道。2016届校友、腾讯的孙彦杰提出“1+X”模式的校园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尤为重要,要使高校宣传平台保持长久生命力还是要靠媒介融合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进行改造。2018届校友、影视创作人梁耀深表示新媒体时代为影视制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与创造性,影视创作人应该转变创作思路、积极适应新业态的发展,更加注重作品的传播和与受众的交互。工作室指导老师余潮栋表示,新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专多能”,从理论到实践,多领域发展。

此外,三十余家校友企业还在活动当天与学校签署了“校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校园新媒体建设、影视创新、人才培养、微校园研发等方面合作。校友们表示,无论是分享工作心得、还是开展校企合作,都源自大家对于母校的热爱,希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反哺母校,为京涛海纳的发展再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