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理珠京涛海纳微博

北理珠京涛海纳微信

【南方日报】“光影珠海”能否归来

南方日报记者 林群贤

5月26日,第四届珠江西岸影视产业博览会在珠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家影视相关企业参加了这次展会。

这次展会也让人联想到多年前的珠海电影节。20年前,第一届中国珠海电影节举办,当时群星云集、盛况空前,成为当时中国的四大电影节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电影节举办了两届便戛然而止,几经努力仍未复办成功。

知名电影节对城市发展带动的关系,从法国的戛纳便可知一二。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横琴新区的开发、南方影视城和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在珠海电影人看来,“最适合拍电影”的珠海迎来了“发展影视相关产业的最好时期”。

本土电影人的执着守望、城市格局的巨大变化、文化的传承建构,在这些元素的催化之下,曾经名动一时的“光影珠海”,能否归来、再创辉煌,让人期待。

20年的念想

当珠海的年青一代守着电脑屏幕刷新明星们登上红毯、出席各大电影节的照片和新闻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珠海也曾有过群星汇聚、热烈非凡的时刻,汇聚两岸四地电影精品的设想可谓“石破天惊”,但“起了大早”的珠海电影节最终办了两届便戛然而止。对于见证过中国珠海电影节的人来说,20年恍若一梦。

当年盛况

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季节。1992年,长春电影节举办第一届;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可以说在这时候迈入全新的阶段。

正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原中国广电部、北京电影学院、北影厂、上影厂、珠影公司等数十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当年的珠海宾馆探讨在珠海投资建设影视娱乐城的可行性,但由影视娱乐城投资大,与会者觉得在珠海办个电影节倒是比较可行的路径。

在珠海当了20多年娱乐记者的陈毅艺如今是广东电影家协会理事、珠海市影视剧作家协会主席,对珠海电影节的举办过程十分了解。据他介绍,时任珠海市委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李焕池说,珠海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与澳门一墙之隔,与香港不过一个小时的水路,与台湾也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航程。“在珠海这个便捷的交通节点上办一个电影节,让大家互相了解、互相交流,这个主意不错。”

彼时,香港、澳门还未回归,珠海想让电影人共聚一堂、把臂言欢,可谓石破天惊。

在一番努力之下,1994年6月15日,第一届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在珠海举行。“那时候全城像过大年一样喜庆。”陈毅艺回忆,当年这个电影节,是电影圈中人最集中的电影盛会,是港澳台地区明星出席最多的电影节,是海外及港澳台地区采访记者最多的电影节,也是国内唯一有奖金的电影评奖,与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

复办波折

从第二届起,电影节更名为“中国珠海电影节”。陈毅艺说,当年珠海政府为珠海电影节的永久举办作了长远打算,在金鼎选址划出7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外商合作前期投资5亿元,兴建包括影视基地、明星大厦、明星高尔夫球场等功能区,规模不小。然而,这一切都在第二届中国珠海电影节后戛然而止。

关于停办的缘由众说纷纭,按李焕池和陈毅艺的说法,是因为电影节的主办审批权由之前的广电部收归至中宣部,当时国内电影节太多太滥,中宣部决定整顿电影节市场,最终决定保留长春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放弃珠海。为此,李焕池经过反复争取,最后得到的批复是珠海电影节“可以”举办,但不得设奖,只能展映影片,结果办了两届的珠海电影节,从此不了了之。

停办后珠海电影节数度传出复活消息。一次是2003年3月,据报道,珠海表示将恢复第三届中国珠海华人华语电影节,定位为将要延续第二届“国际华语电影节”的走向,“既要赚名又要赚钱”。这是停办之后,珠海官方首次有关“复活”最明确的一次表态。

第二次是在2006年6月。当时,美国金沙集团威尼斯人度假村开发公司横琴项目联络办抛出了复活珠海电影节的想法,并声称要将之打造成“亚洲戛纳电影节”。只是,金沙横琴项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搁置。

这是能搜索到的最近一次关于珠海电影节的记录,此后,珠海电影人仍在坚守和期待。

城市变局带来的机遇

光辉淡去,沉寂多年的珠海电影梦能否重塑辉煌?这是萦绕在每个珠海电影人心头的核心命题。如今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横琴新区的开发、南方影视城和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在珠海电影人看来,“最适合拍电影”的珠海迎来了发展电影相关产业的最好时期。

中式大片崛起

上映5天,票房破亿。登陆戛纳影展,眼下备受关注的影片《归来》在海内外票房和口碑上实现双赢。几乎每一部上映的中国电影都能在各种平台上成为某个话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及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澳门电影协会会长,导演出身的蔡安安对此有切身体会。“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10亿元左右,80多部电影,现在每年达到200多亿元,500多部电影,”蔡安安认为,文化产业中最应成为龙头的就是影视产业,他拿美国、韩国影视产业举例:“拿美国来说,影视产业出口额已经超过了航天产业。”

在蔡安安看来,珠海的影视产业大有可为,因为国内最早的私营影视机构就在这里成立,也有过承办电影盛事的经验。“这些都是值得好好利用的历史资源,珠海影视产业的运营比谁都不晚。”如果能将不同资源进行巧妙融合,在如今的中国电影环境下珠海电影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一匹黑马。

足不出城拍戏

有人说,城市是电影生长的土壤,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与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彼此依靠。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极,珠海正试图利用其环境“天赋”和资源“诱惑”,为电影产业注入动能。

电影剧组来珠海取景拍摄的消息时有耳闻。最近一部在珠海开机的电影是《检察长》,而最具关注度的莫过于杜琪峰的《毒战》。在陈毅艺看来,几乎任何电影题材都能在珠海找到合适场景,而在珠海也可拍到任何形式的景象。清宫戏有圆明新园,民国戏有斗门镇旧街、唐家会同村,现代戏有海泉湾、长隆等;拍空战有飞机,海战有轮船,丛林战有山岛森林。“这样足不出‘城’,不用转点就可遍揽全景、一口气拍完的城市,全国没有几家。”

去年的6月25日,珠海南方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开工,标志着南中国最大的影视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中国首个好莱坞式影视文化产业小镇落户珠海黄杨山。与此同时,珠澳国际影视孵化中心与珠海金地门道也联手开始打造一个大型影视城项目,包含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专业影视棚、电影配音配乐后期合成专业录音棚、专业审片室等。而香港丽新集团也在去年底斥资6.6亿元投得横琴岛文化创意区一幅建筑楼面26万平方米的地皮,将投资37.8亿元发展影视、音乐制作及会展等文化关联产业。

“南方影视基地属于大型的拍摄基地,丽新可能更多作为展览和交易的平台,而珠澳影视孵化中心则立足于将室内拍摄和后期制作结合,争取能够一步到位。”珠海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江生表示,这三大平台在错位发展的同时,也与横琴长隆、海泉湾等与影视相关的项目实现互补,珠海目前已具备重整电影产业的基础。

港珠澳融合发展

2016年,港珠澳大桥将建成通车。三地空间和心灵距离的再次缩短,资源的交流融会将更为密切。

“从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讲这也是一个最好的契机。”李江生说,实际上珠海与香港在产业投资、技术交流等方面已有良好的开端,有些港资企业已在珠海耕耘近10年。“香港有人才、资金、技术、资讯,但面临着成本高企、中低端人才缺口大等问题。”李江生认为,港珠澳大桥一通车,土地成本较低、人才基数较大的珠海将成为港资企业的最佳选择。

这一观点得到传奇动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国成的印证。作为一家港资企业的负责人,卢国成面对的难题是,团队核心人员需要经常来往香港和珠海,交通及时间成本不容忽视。虽然在香港也有工作室,但办公面积却远远比不上珠海。其次,在人才培训和储备方面,香港也不及珠海选择多。

蔡安安也认为,相比珠海,澳门地方小人才也少,这是澳门亟需跟珠海融合发展的原因之一,珠海也可利用澳门的经验和高端人才转移加快自身发展。

珠海需要主动。珠澳国际影视孵化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珠海的场地、人才与澳门的技术、资讯进一步融合,与此同时,珠海也积极参与澳门电影节的举办当中。“珠海提供自己的项目,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个中心接触到更多影视的专业人才和投资者,引进一些好的项目。”李江生说。

破晓前的等待

昔日盛况仍历历在目,今日机遇又千载难逢,珠海电影人总是不甘愿让电影节梦想就此落空。城市与电影互为镜像,电影与市场密不可分,从一部电影到一个产业,从自娱自乐到全民参与,珠海电影前进路上仍有荆棘等待跨越。

“有口碑无票房”困局

2010年,由珠海市影视剧作家协会副主席裴倍编剧及监制的电影《天上人》入选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实现了珠海本土电影参加海外电影节“零”的突破。同年,由珠海市鑫巨龙影视文化公司投资600万元的珠海本土电影《渔女传说》正式投入拍摄。2012年,由珠海高协文化公司策划并联合西影公司等拍摄的“草根电影”《双城之间》在珠海大会堂首映。在去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珠海本土影片《青涩日记》作为特别关注影片单位参加展演。珠海电影人一直在努力。

但大多数本土电影都存在同一个问题,有口碑,无票房。

“珠海这些年拍的本土电影票房都不行,风格太过小众,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如今为广东电影家协会理事、珠海市影视剧作家协会主席的陈毅艺直言不讳。

“就像《天上人》,得到业内专家们的认可,获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奖,也被央视电影频道高分收购播映权,但片子很小众,院线发行比较难。”裴蓓表示,之前上映的《天上人》和《她们他们》都是成人故事,风格偏文艺,商业性较弱,在院线影响有限。

“在珠海投资拍电影,很少人会真正考虑到电影的商业价值,只在乎能从政府那得到多少支持。”陈毅艺说,这直接导致一个最大的弊端,题材选择太过局限,在演员的选择上不够大胆,拍出来的电影没人看。创作人员的心态,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败。

电影《渔女传说》的剧情与人们熟知的珠海渔女传说并无多大差别。影片将现代社会与古代传说相结合,讲述了珠海香炉湾附近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除了扮演渔女的女一号程妮外,剧中绝大多数主要演员均为珠海本地演员。

在陈毅艺看来,这样的电影不是不能拍,只是宣传味太浓,忽视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需求,也忽视了市场与电影社会化的深层关系。“在珠海电影并未真正打响名堂之前,电影人视野要更宽广,跳出珠海这个范围,才能拍出一些引发更多观众共鸣的东西。”

人才瓶颈

陈毅艺说,如今在珠海从事剧本创作的作家,十个手指头就数得完。“这些年来很多人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去了,那边成熟的资源比较多,机会也多。”

而选择坚守的电影人,一边不断尝试自我突破,一边期望政府能给予电影产业更多重视和考虑。

“因为收费贵,有好多外地剧组选择了其他城市,比如中山、广州等地。”《渔女传说》的投资人黄国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他认为,如果珠海市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给外来剧组一些优惠,相信走的剧组都会回来,从而带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

“很可惜珠海人不自觉,并没有认识到原本拥有的历史资源,很多人都不知道珠海有国内第一家私营影视机构,很多领导也不清楚,就这样白白浪费。”在蔡安安看来,围绕着电影,其衍生的会展、旅游、酒店和购物等行业都将受益,而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的部分。政府不光是花钱,而是要考虑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认识不到位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到产业运营和操作。”

蔡安安认为,眼下发展电影产业的关键是整合资源,整合就是力量。从剧本、人才到资金,不能单靠电影人自寻出路,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

三代人的坚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20年的岁月中,总有人把握当下,在珠海坚守电影,以一种自主的选择和持有,构筑起一个个光影世界,属于他们的电影梦仍在发酵。

专注与坚守

已逾古稀的蔡安安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如数家珍。1984年,蔡安安和其兄弟来到珠海,1985年2月成立了首家集体所有制的影视文化企业“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编导了《南海明珠》、《家乡的榕树》等几十部电视剧。

1994年7月蔡安安在珠海注册成立了“兄弟影视(珠海)有限公司”。2010年,他为澳门拍摄了第一部由澳门人自己拍摄的电影《还有一星期》,从电视剧步入电影行列。

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澳门电影协会会长,蔡安安依然心系珠海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今的他,正计划在横琴新区投资8万平方米的地皮,建设“微电影孵化园”。

“主要是在孵化产品的过程中来培育人才,在娱乐当中让青少年能够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寓教于乐。”蔡安安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珠澳合作的方式,实现他心中寄托多年的电影梦。

中生代也在坚守。刚落幕不久的深圳文博会上,卢国成对在传奇动画的展柜前驻足了的每一个人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还和别人大聊电影制作和文化产业,“我们公司在珠海,做电影特效也自己制作动画电影。”

传奇动画是一家从事动画原创、制作、影视特效后期加工、动漫人才培养的港资企业,在斗门黄杨山下自建有动画制作大楼和员工宿舍楼共8000多平方米。该公司拥有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影视制作设备和专业的影视动画人才队伍,曾参与多部大型电影的后期制作,比如《卧虎藏龙》和《冰封:重生之门》,还曾获得过第八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国内外奖项。

在西岸影视博览会上再次看到卢国成的身影。“现在公司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坚持参加这些博览会,一方面是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我们,另一方面也希望告诉他们,珠海也有一流的电影制作公司,也能做出完美的特效。”卢国成说。

萌芽的希望

5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电影电视专业主办的“中外大学生电影节”暨“首届大学生创意媒体嘉年华”开幕。活动邀请到《让子弹飞》制片主任王小柱、台湾金马奖前执委秘书长李天铎、香港著名导演梁栢坚、台湾著名导演李耀庭等嘉宾。

活动征集了本届主题国家美国的创意媒体作品达110多部。每一部作品都呈现出影视界生力军们年轻而真挚的表达。

“电影就是一个梦想、理想和遐想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统称为年青人。今天作品的‘幼稚’,其实反而是你们最大的特点,电影就是不破不立,立了再破。”电影节导师团代表王小柱说。

从UIC的电影节到北师大珠海分校的京涛海纳工作室,从北理工珠海学院两年拍完3部原创电影的在校生到已进入影视机构任职的毕业生,他们挥洒于镜头前的肆意和青春,成为“光影珠海”的新生力量。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5/29/content_7309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