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理珠京涛海纳微博

北理珠京涛海纳微信

【第1377期】“我为什么越来越爱买二手书了”

纸质课本几乎成了摆设?新书定价太贵?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生逐渐倾向在二手书闲置群内交易课本,让书籍循环利用。随着开学季的来临,又一波书本闲置交易“异军突起”,二手课本交易再次强势来袭,引发关注。

 

一“书”难求,二手书籍生意兴

步入电子信息化时代以来,多数高校老师更加倾向使用自己准备的PPT教学,构建崭新的知识体系,对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也导致有些同学几乎整个学期都没有翻开过纸质教材,让课本“被迫”沦落在宿舍角落闲置。长此以往,堆积的课本占据了有限的宿舍空间。与其花一笔价格不菲的运费将书打包回家,倒不如就地作为二手书处理掉,让其继续发挥“余热”成了多数大学生的首选。

(学院开出的课本清单)

通常来说,公共课教材相较专业课教材循环利用起来更加方便。诸如毛概、马原、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本,它们受众广,相同的需求群体多,在开学季几乎是一“书”难求,异常火爆。记者观察到,许多同学会选择利用社交平台或闲置群发布“出书消息”,甚至为了吸引客源,选择赠送相关复习资料,总体定价也较为实惠。

而针对少数人文社科专业的教材,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版本更迭乃是常有之事,这也容易使二手课本的交易出现“断层”,导致低年级的同学只能去官方渠道购买新版本。面对此种现象,部分老师表示会在自己的课堂中补充更新的内容,也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更新后的课件供大家参考学习,呼吁同学们无需过多担心。但王同学向记者透露,自己就曾遇到过专业课的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只能订购教师本人编写的教材的事情,导致自己不得不放弃之前已经“淘”来的二手课本,转而无奈加购了老师要求的书。

(二手书交易群聊天截图)

 

喜忧参半,同学眼中的二手市场

来自民商法律学院的陈同学向记者反映,学校发的很多教材都是自己正价买的,有些书价格更是贵得令人咂舌,但是对自己用处却不大,待课程上完后,教材基本被废置了。二手群里会有很多学长学姐卖的旧书,价格低廉,又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很多书上有学长学姐们记过的笔记,划过的重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后辈们学习。
会计与金融学院的李同学也分享了他的“二手”奇遇,在一次购买二手考研书籍的过程中,自己无意间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研友”,不仅得到了没拆封的真题与免费的资料,还收获了一份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友谊,属实让人高呼“羡慕”。

但航空学院的张同学则认为,二手书市场存在着不少潜在问题,有些旧书的要价高,质量低,缺页、伴有污渍,甚至同样的书,不同人的标价不一,很难对旧书施行统一的定价标准。且没有来自校园官方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溢价”风险性。

【多策并举,完善二手书交易】

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也有一些高校采用了由学院图书馆统一购买专业课教材,学生自主借阅,至学期结束时再将课本归还以供下一届同学使用的流转方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大幅节约了图书资源,也起到了环保的作用,但却离不开社会和高校对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重视和投入,有待进一步普及。
现阶段,统一组织学生循环使用二手教材的高校较少,多数为学生自主自发实施的“民间买卖赠予行为”,高校二手课本全面循环利用的局面仍尚未形成。记者认为,如若想在根源上打破“旧书当废品卖,新生买新书”的形势,应在学期初的教材统一征订环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裁量权,弱化“教材出版利益链”,提供多元、特色的渠道让学生扩大信息来源,打造老生与新生的书本换购交流平台,完善绿色便捷的交易环境,做好监管措施,则能使二手课本的“交易”市场不断壮大,为构建良好的高校特色育人环境增光添彩。

(同学的闲置课本)

此外,针对高校教师的考评量化指标,也应多策并举,关注教师的多元能力和真实贡献,而非局限于出版图书、发表论文期刊的层面,防止“教育功利化”的思想进一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