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理珠京涛海纳微博

北理珠京涛海纳微信

【第315期】北理珠荣誉教授潘文石:乐于做让世界更美的事

613日上午,我国生物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文石先生莅临我校《海纳讲堂》作题为《最后的白海豚》的讲座。我非常荣幸能被安排成为本次讲座的新闻记者,同时作为一名致力于自然保护的志愿者,在接到本次任务的时,就对这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进行资料的搜集。我从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中了解到潘文石先生一生都在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做努力,他的种种行为让我深受感动。结合本次讲座和课后与潘文石老师的交流,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一名38年都在致力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生物学教授——潘文石先生。
潘文石先生是我国生物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等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师德标兵”,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最高奖Paul Getty奖等国内外多项奖励。

 

三十七年的荒野人生

少年时期的潘文石先生就喜欢自然、喜欢一切动植物,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他认为自己天性里就有着对荒野的热爱。北大生物系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来在实验室研究病毒的潘文石到四川卧龙参加一个关于熊猫的国际合作项目。不同于在动物园观看大熊猫,这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研究经历使他对大熊猫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在那里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熊猫的理解和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样。他决定:到卧龙进行野生大熊猫的研究。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野外考察研究之路,在那以后的三十年里,每年他至少有10个月在野外度过。他成功打破了“竹子开花会导致大熊猫死亡”的谣言,联名中外科学家上书中央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长青自然保护区,并引入世界银行477万美元贷款,保护了秦岭最后一片大熊猫的栖息地。

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经历一直让潘文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秦岭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经验证明,只要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克制盲目的欲望,保持谦卑的理性,那些源于天然的自然与天性可以和谐的保留和进化,可以继续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而进行生态保护的工作、保持生态链的平衡,靠的不只是单纯地“保护”一种动物,而是要提高整个地区、整个生物圈的福祉,这也成为潘文石日后研究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个航标。

1996年,年近60岁的潘文石带着研究生来到崇左,开始对白头叶猴进行研究和保护,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他们一干就是20年。他们发现当地村民砍伐树木用作燃料,导致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于是潘文石自掏腰包拿出奖金在当地推广沼气,兴建小学、医院,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为白头叶猴的繁衍生息预留了土地。潘文石回忆起这段经历,忍不住感慨:纵然有千篇论文百部专著指导我们保护白头叶猴,但是村民如现在这样继续贫穷,白头叶猴是无法摆脱灭绝的命运。只有真正改善村民的生活,才能成功保护环境,保护白头叶猴。潘文石通过这次经历,深刻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这个道理。同时他也发现,绿色文明如何开始、人类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才是永恒的议题。自此,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格外注重对这个议题进行思考,不断的实践并完善他的答案。

 

所有生命的尊严值得被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克隆羊“多莉”的诞生震惊在世界,国内也有了克隆大熊猫的呼声,但潘文石一直保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这样对记者阐述他的想法:“提取上百个卵细胞都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可以用来克隆的胚胎,此举对大熊猫的伤害却是极大的。”他始终认为,保护动物应该从它们的栖息地出发,而不是依靠克隆和圈养。克隆和圈养过分干预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这反而对动物极其不利。若人类欲更好的保护动物与环境,则不能过分干预动物的生长与进化,只能通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方法。

至今,潘文石先生还在为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摇旗呐喊。就在那十四年间,通过潘文石及他学生们的努力,崇左区域内白头叶猴的数量从当初的90多只发展到后来的600多只,它们正在这片沃土蓬勃地生长着。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文石又了解到有着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于是,他的研究计划上又增加了一项——现代化工业化浪潮下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之路。潘文石花了6年的时间对白海豚的生存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他在政府和百姓中不断奔走,解说白海豚保护理念,提出合理工业规划,为北部湾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双赢的实现而不懈努力着。如今钦州的经济开发区也蒸蒸日上,钦州三娘湾白海豚科普馆建成,白海豚保护海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永不回流的河流——珠海的新起点

在讲座及采访过程中,潘文石不断提到自己最爱听的歌——玛丽莲梦露的《The river of no return》,他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永不回流的河流,它穿过亘古不变的险滩、峡谷,勇往无前,一直朝着目标奔腾。他又从自然保护运动的历程谈起,深情回忆了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钦州白海豚等物种保护研究的各位同行与学生,说起与他们共事的点点滴滴。与此同时,他批评了当今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与乱象。

正如讲座主题《最后的白海豚》所说,珠江口的白海豚代表的是新的希望,也是白海豚研究新的开始。如今,潘文石先生来到珠海,也是冥冥之中这条河流有了新的起点。讲座中,他坦言:“在珠海的这三天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接触了志同道合的郭少棠教授,与忘年交王韬光董事长商议自然保护在教育领域的推进,和政协潘明同志共谋珠海自然保护的未来发展。他也分享了未来在珠海的规划——在珠江口研究白海豚,在北理工珠海学院建立灭绝动物及濒危动物博物馆,联合中外科学家在珠海建立白海豚研究中心。

北理珠,是潘文石先生自然保护教育新的起点;珠海,也是潘文石先生生命长河的命中注定。北理珠,将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全新的自然环境保护研究;珠海,将在他的辅助下走向更为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